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纪念饶宗颐先生系列讲座:香港浸会大学陈家富教授做客天人讲堂

3月8日,香港浸会大学宗教及哲学系陈家富教授做客“天人讲堂”第99讲,带来一场题为“人类中心论与生态中心论之间:基督教与儒家的环境伦理学”的学术报告。本期“天人讲堂”同时也是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饶宗颐宗教与中国文化研究所于近期举办的“纪念饶宗颐先生系列讲座”之一。

讲座伊始,陈家富教授开宗明义地指出,在西方的生态伦理学当中,有两个重要的也是对立的讨论——人类中心论和生态中心论。陈家富教授先介绍了生态中心论的观点,首先是生态中心论的代表——深层生态学(Deep ecology),其认为整个生态问题不仅仅是自然科学与科技的问题,而更多牵涉到整个社会,包括政治、文化、宗教等,其中最核心的问题正是人类中心论。其次介绍了人类中心论,人类中心论认为非人类存在与人在范畴上有本质的区别,在价值上是没有平等性的,并且反对一切的平等主义和整体主义。陈家富教授谈到,这两个观点在环境伦理学中一直争论不休,无论是基督教还是儒家传统都比较倾向于“人类中心”的立场。

接下来,陈家富教授表明了自己的立场,他主张处在人类中心论和生态中心论之间的一个传统,同时包含了生态中心和人类中心的元素。随后,他展示了基督教和儒家的传统中解释人类中心论所带来的一些问题的方案。陈家富教授首先追溯了基督宗教的罗马大公传统(天主教的传统)。他谈到大部分的学者认为托马斯·阿奎那的神学和宗教哲学中表达了人类中心论的倾向,非人类的存在只有一种工具性的价值,所以天主教的生态伦理学受到很多批评。但是陈家富教授认为,托马斯·阿奎那的传统其实对生态问题诉诸了很多关注。第一,该传统其实区分了工具性的价值:从上帝的角度来看,万物(人类和非人类存在)有其内在的价值;从其他层面来说,非人类存在之于人确实是有工具性的价值,所有的事物是以上帝作为其美善的内在价值而存在的。第二,该传统还认为人可以在主导非人类存在的过程中带着爱和道德的态度,人和非人类存在是一种美德的合作关系。第三,该传统认为大自然是一个有序、统一、多样性的整体,一切造物均分有天主的尊严和美善,依其各自特定的、既有的本性走向圆满,走向天主。随后陈家富教授亦追溯了东正教的传统,认为东正教传统既有生态中心论的因素,也有人类中心论的因素,它既可以避开人类中心论的挑战,也不会进入到生态中心论更复杂的问题里面。归纳了基督宗教的传统后,陈家富教授重申了自己的观点,认为我们不应该落入到这两者的范畴之中,环境整体主义和以关切人类福祉为核心的人本主义的道德哲学之间并不是必然对立的,而应该超越它们的对立,将它们结合起来来探讨人在这个大地上的角色。随后,陈家富教授追溯到了儒家传统。他谈到,《易经》和宋明理学强调人在大自然中的角色是不可替代的,人和其他非人类存在有着很大的区别,是有层级的。但是这种更高的位置不代表人是大地的主人,只有实现万物的价值即“尽物之性”,才能参与到天地之中。最后,陈家富教授总结了基督教传统(大公传统)与中国宗教哲学传统的共通之处,他认为,万物存在某种意义的层级关系,这种关系不一定造成人类的独大和压迫大自然。当然,人的存在的确有着某种中心的位置,并且肯定了非人类和人类的存在是共同分有了美善的价值。

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主任傅有德教授主持本期“天人讲堂”,在开场时回顾了中心以及饶宗颐宗教与中国文化研究所与饶公的渊源关系,并介绍了“纪念饶宗颐先生系列讲座”的设立情况。讲座结束后,傅有德教授进行了点评,听众与主讲人进行了友好的互动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