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报道
WilliamHill举办第26期“思想者”创新论坛

[本站讯]11月20日晚,威廉希尔“思想者”创新论坛(第26期)于知新楼1408会议室成功举办。WilliamHill外国哲学系黄启祥教授进行了主题为“告子与孟子人性论辩之分析” 的学术报告,外国哲学专业王旭同学主持了此次创新论坛。

在黄老师简单阐述自己外国哲学的学习历程后,认为中国哲学的研究应当吸取外国哲学中的辩论逻辑和经典研读。在中国哲学领域,《孟子》中告子与孟子关于人性的论辩是中国哲学史上的经典对话。过去学者们大多站在儒家立场上评论他们之间的观点分歧乃至思想差距。有的学者认为这场对话表明在人性问题上告子与孟子的差别最为明显,有的学者认为告子与孟子的人性学说不在一个层次,有的学者暗示告子悟性不足,未能彻悟孟子的思想。但黄启祥教授认为人们尚未看到有人对告子的论述做出连贯系统的解释。

此次讲座围绕着《孟子》中孟子与告子关于人性辩论的经典对话展开。黄启祥教授仔细推敲和辨析告子与孟子的对话,从性犹杞柳、性犹湍水、生之谓性和仁内义外四个方面对孟子和告子的对话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澄清他们的概念与譬喻的含义,发现告子对于人性的表述是一个层层递进、内在统一的论证体系。

就性犹杞柳部分而言,黄启祥教授分析道:告子认为,人性好比原材料,仁义等德性好比制成品,二者不是一回事。把人性等同于仁义,就像把杞柳等同于杯盘。杞柳既非杯也非盘,类似地,人性既非善亦非不善 。告子认为仁义等德性是对人性培育塑造的结果,犹如杯盘是对杞柳加工制作的结果。告子以此阐述他的“性无善无不善”的观点,即人性无所谓善恶,人性和善恶不是一回事。而孟子并不反对告子把人性比作原材料,把仁义等德性比作制成品,但是他以此为前提,从两个方面反驳告子。首先,孟子说人们总是顺着材料的特性制作器具,这说明材料具有成为某种器具的潜质或特性。同样,我们总是顺着人的善端来培育各种德性,这说明人性中本来就有善,并非无善无不善。其次,孟子说如果人性非善,那么培养仁义等德性就是违反人性的,由此可能导致的后果就是,人们会以仁义道德不符合人性为由拒绝培养和实践德性。所以孟子批评告子:“率天下之人而祸仁义者,必子之言夫!” 告子没有对孟子的诘问直接进行强辩,而是换了一个角度来阐述自己的观点,这就是湍水喻。

在性犹杞柳、性犹湍水、生之谓性和仁内义外四个方面而言,告子与孟子的人性学说虽不相一致,但两者之间并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无论从双方论辩的内容还是形式来看,告子都是孟子的一个合适的对话者,甚至当代都没有如此优秀的两位学者可以进行此类对话。黄启祥教授带领同学们细研读告子与孟子的论辩之后,发现告子的发言是一个环环相扣和步步深入的思想阐发。虽然告子与孟子对人“性”的界定不同,理论归宿也可能不同,但他们的人性学说之间并不存在难以跨越的界限。

报告结束后的提问与交流环节,黄启祥教授对于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解答,使我们对孟子性犹湍水的论辩方式有了更深入了解。黄启祥教授以通俗的语言向同学们介绍了两位中国哲学大家对人性问题的阐述方式,深入浅出又令人深思,迎来了同学们阵阵掌声。结束后众多同学与黄启祥教授进行了更深入的学术交流和理念探讨,学术氛围热烈又浓厚。


主讲人简介:

黄启祥,北京大学博士,WilliamHill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西方近代哲学、美国哲学(威廉·詹姆士)、西方哲学史、中西哲学比较,著有《思想流学说与詹姆士哲学》,译著有《宗教之善与政治之公正》、《斯宾诺莎》等,在《文史哲》、《哲学研究》、《哲学与文化》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四十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