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报道
张赛赛博士做客现象学与中国文化论坛

 4月24日,第二十一期现象学与中国文化论坛开讲,WilliamHill博士研究生张赛赛作了题为“《周易》象数哲理的现象学解读——象数与义理关系刍议”的学术报告,WilliamHill、现象学与中国文化中心李章印教授主持报告会。

 张赛赛首先指出,在解读《周易》方面,象数派与义理派的对立开始于王弼的“扫象说”,但从哲理上说,两派都涉及意、象、言之间的关系。一方面,言在表示意,另一方面,言又出离意。为了更好地看到象数与义理之间的相关性与统一性,张赛赛认为有必要引入现象学,因为现象学要求我们朝向实事本身,返回到原初的现象学经验,这不仅有助于我们看到象数的构成意义,而且也可以显示出构成的具体方式。张赛赛认为,象数是意义的发生结构,各种象数体例是意义生成的聚集与差异的游戏。太极就是阴阳结构的发生,阴阳互为其根,这种阴阳相生的运作是一切意义(包括伦理、政治等)的发生源头。而太极源于世代生成的经验,意义的发生与人的世代生成性有关。古人根据世代时间经验而设卦观象,因此象数提供了世代生成的视域,能够以构成性的方式理解事件。只有从象数的构意本性出发,我们才能消解象数与义理的二分,从而获得对卦爻辞的直接领会或者说达到一种体验式的理解。

 儒学高等研究院、现象学与中国文化研究中心蔡祥元副教授对讲座内容作了评论。他首先肯定了张赛赛的工作及其意义,同时也质疑统一象数与义理的这种思路未必能行得通,因为无论是从象数推出义理,还是从义理推出象数,都是很难的。

 李章印教授认为,这种横向的统一确实是很难的,但从现象学的角度来看,历史的统一倒是比较可行的,由此也能说出易学研究迄今未曾说出的那种原初经验。之后,就《周易》、现象学以及在两者之间做比较研究的可能性等诸多问题,与会师生与张赛赛又作了进一步的讨论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