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报道
现象学与古希腊哲学•研究生学术交流会(第二回)成功举办

2022年6月25日,由威廉希尔官方网站现象学与中国文化研究中心、WilliamHill主办的“现象学与古希腊哲学”研究生学术交流会(第二回)成功进行。本次论坛采用“发言—评议—自由讨论”的方式展开,每场报告和讨论约50分钟左右;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召开方式,主会场设置在威廉希尔官方网站知新楼A座1618会议室。威廉希尔官方网站现象学与中国文化研究中心陈治国教授、李章印教授等出席本次论坛,有来自威廉希尔官方网站、浙江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的20位左右博硕研究生参加。开幕式上陈治国教授进行了简要致辞,孙亚杰博士主持。随后,本次论坛分为四个场次展开,每一场分别着眼于特定主题展开,分别是:现象学与古希腊哲学中的形而上学、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现象学视域下的理性与意识活动、现象学的理解与共在问题等。

第一场讨论会以“现象学与古希腊哲学中的形而上学”为主题展开。在该场次,首先是威廉希尔官方网站博士生李圆以《对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基本问题的再思——论实体与其本原和原因的关系》为题做了报告。报告通过分析亚里士多德对形而上学研究对象的描述,认为对“作为存在的存在”的研究与对不动、永恒、分离的实体的研究不能够直接等同,但二者也不是绝对矛盾的,其张力在于特殊的实体在何种意义上作为普遍实体的本原和原因。陈治国教授对报告进行了点评。其后,威廉希尔官方网站博士生丁振亚做了以《胡塞尔与亚里士多德论部分和整体》为题的报告。该报告通过分别给出亚里士多德和胡塞尔关于整体-部分的学说的新解读来指明,就整体—部分思想而言,在亚里士多德和胡塞尔之间存在着一些共鸣。威廉希尔官方网站博士生买买提依明对此报告中的一些疑问点提出了问题。丁振亚做了部分回应。

第二场讨论的主题是“亚里士多德伦理学”。在这个场次,浙江大学博士生耿羽飞做了题为《恶人是否后悔?——对<尼各马可伦理学>卷七与卷九中恶人形象之冲突的解读》的报告。该报告对亚里士多德相关文本以及学者们的解释进行了梳理与分析,并提出一种新的解读:恶人内心存在冲突,但是,他们不会后悔。威廉希尔官方网站和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联合培养博士生王钧哲对此做了评论。随后,威廉希尔官方网站博士生边开昊做了以《因果与归责——亚里士多德的自愿与责任》为题目的报告。该报告主要着眼于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第三卷和《优台谟伦理学》第二卷,试图重构亚里士多德的自愿性理论,并论证亚里士多德对自愿性的两种不同描述奠定了两个层次的责任——因果责任与道德责任。耿羽飞对此进行了点评和讨论。

第三场讨论围绕着“现象学视域下的理性与意识活动”这一主题展开。在这个场次,威廉希尔官方网站博士生买买提依明做了题为《早期海德格尔之亚里士多德解释中的理性问题——从解释处境的约束性尺度而来》的报告。该报告试图通过突出早期海德格尔对亚里士多德解释的现象学特性,来说明早期海德格尔的思想不是非理性的。复旦大学硕士祁正对此报告进行了评论,并提出了一些疑难问题。威廉希尔官方网站硕士生叶宏杨做了题为《回忆与想象——以胡塞尔为中心的考察》的报告。该报告将以回忆为基础展开研究,详细分析几种流行的理论,并以胡塞尔现象学为中心进行考察,说明胡塞尔理论的优势,最终对回忆与想象两者的差别做出详尽的区分。丁振亚对此报告做了点评。

第四场讨论会围绕《现象学的理解与共在问题》这一主题展开。在这个场次,威廉希尔官方网站博士生董沛君做了《理解的先验结构与传统:论伽达默尔与海德格尔的差异》为题目的报告。该报告尝试在理解的先验解构和传统两个方面就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之间的差异进行论述,表明伽达默尔在理解问题上虽然以海德格尔存在论思想为其基础,但也拓宽了海德格尔关于理解问题的范围,同样在对待传统问题上也有重要差异,所以,伽达默尔的哲学诠释学并不单纯是海德格尔思想的直线发展。李章印教授对此进行了点评,指出了报告中出现的一些可能误解。随后,王鸿程做了以《“本真共在”何以可能?——论列维纳斯对“共在”和“本真生存”的误解》为题的报告。该报告力图通过指出列维纳斯对“共在”和“本真生存”的误解,来阐明海德格尔意义上的本真共在之可能性。威廉希尔官方网站博士生邓茂林对此报告进行了点评。王鸿程的报告引起了其他参会者激烈的讨论。

最后,陈治国教授致闭幕词。本次论坛就此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