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报道
黑龙江大学丁立群教授谈马克思和亚里士多德的范式转换

5月14日上午,原黑龙江大学副校长、黑龙江大学哲学教授丁立群老师在知新楼A1521作了题为“马克思与亚里士多德:实践哲学范式的革命性转换”的学术讲座,WilliamHill哲学系傅永军教授主持报告。

丁立群教授从西方哲学史的“伦理——政治”和“科学——技术”两种实践哲学传统着手,深入勘探了马克思的实践理论跟这两种哲学传统的勾连和区别,并且认为,马克思的实践理论属于亚里士多德“伦理——政治”实践哲学传统同时综合了“科学-技术”的实践哲学传统。马克思的实践哲学立场,马克思思想中的“理论”与“实践(劳动)”概念,马克思实践哲学的主旨、内在精神以及思想结构都与亚里士多德的实践哲学有着内在的承继关系,同时汲取了培根实践哲学的内在精神。同时,马克思又以“劳动”、“社会”和“人类解放”三个范畴转换了“伦理——政治”实践哲学传统的基本范式,开创了“劳动——社会”实践哲学。马克思的实践哲学以“劳动”作为普遍实践的原型,把传统实践哲学当作非人活动的劳动提升为人类普遍的本质活动,赋予劳动阶级以一种普遍的实践主体性,使实践不再是一种“精英”主义的贵族活动;把实践由伦理政治领域转换到人类活动的基础层面——社会领域,拓展了实践哲学的广度和深度;重构了实践哲学的终极旨趣,用社会解放代替了传统实践哲学狭隘的政治解放,使实践哲学成为无产阶级革命和人类解放的理论。马克思实质上构建了与传统实践哲学“实践—政治共同体——人的政治本质——政治革命——政治解放”的逻辑不同的另一套理论逻辑,即:“劳动(实践)——社会共同体——人的社会本质——社会革命——社会解放”。由此,实现了实践哲学传统的一场革命,把传统实践哲学的“伦理——政治”传统转换为“劳动——社会”的全新的实践理论。

在提问互动环节中,丁立群教授又对“范式转换”深入浅出,以生动的实际案例和平实的语言向提问的同学澄清马克思新范式的独到之处,同时丁教授又借由提问者的问题将实践哲学的问题拓展到了康德哲学领域,就自由问题与在坐的教授和学生展开了别开生面的讨论和互动。

丁立群,原黑龙江大学副校长,黑龙江大学教授, 兼任香港大学荣誉教授、 浙江大学领军人才教授,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副会长,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学会副会长,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副会长,全国当代文化哲学研究会会长, 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工桯重大项目第一首席专家,中宣部、教育部马工程重大项目第一首席专家,是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带头人。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与文化理论、西方实践哲学与文化哲学。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140余篇, 1 项成果进入国家成果文库,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项、获省社科奖一等奖9项。